您好,欢迎访问徐州市浙江商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徐浙党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徐浙党建
【徐浙 · 专题】6个关键词,带您学好十九大!(四)

时间:2017-11-27 9:52:44访问:

徐州市工商联商会党委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人

华国民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徐州市工商联商会党委党课讲师团成员。曾任军校政工教研室主任、太湖学院语言文学院党委书记,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长期从事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4部。


本号将分6期刊登华国民同志的宣讲课件,供各位党员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讲课件


第四讲



发展新征程

 1.不断推进的战略进程

• 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 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

• 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

• 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

• 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

• 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 这六个方面特征,就是当初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基本概括。

•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高瞻远瞩,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

•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随着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的第三步设想加以展开,制定了21世纪再分三步走的战略。

•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 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并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 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建设”一词改成了“建成”,明确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 进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前一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再往后,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民、对世界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能否如期实现这个目标,是对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对党执政成效的一个重要检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了总体部署,各方面工作加紧推进取得了实质性成就(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现在,已经到了决胜的时刻。十九大用“决胜”一词,就是表明到了最后阶段,到了最关键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读秒阶段,未来几年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要以巨大的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十九大报告标题的第一句,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国,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而且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十六大规定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更加殷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这六个“更加”。

•作为量化的重要指标,十八大规定了两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以前相比较,增加了一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指标,一个指标体现综合国力,一个指标体现人民生活。

3.未来30年的“两步走”战略

• 报告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

•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原来“三步走”战略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在提前到2035年就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用的是“现代化强国”,显然,已经不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是世界领先强国,标准更高了,要求更高了,也更加鼓舞人心。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新的“两步走”战略,是为未来30多年中国发展勾画的宏伟蓝图,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1894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时首提“振兴中华”。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首次提出了“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系统地体现了他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理想。《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绘制并践行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蓝图,但孙中山的中国梦未能成真。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国梦”。

•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个提法,第一次完整地、明晰地表达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63年1月,周恩来:“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里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表述得更加明确和完整。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提“四个现代化”,并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990年,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表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 那么,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关键是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咬住经济发展不放松。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从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发展规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的理论贡献,提出了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

•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进了党的政治路线;

•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2003年,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12年,将“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五大发展理念的把握

•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 一是要坚持发展主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二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三是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四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五是要牢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征程中作用

• 在我国企业法人数量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时至今日,民营经济已经由从前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壮大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九大报告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及时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对于坚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心一意发展企业的信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既表明我们党对民营企业认识的逐步深化,又对民营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必将激励我国广大民营企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3.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终究是“空中楼阁”,“虚火”过旺,“虚胖”的经济体质是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向好的。

4.要打破行政性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5.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按照十九大精神,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努力将价值链向研发、标准制定、销售服务等方面拓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开发新技术、涉足新领域、推出新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引领消费创新。 

6.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按照十九大精神,要推动民营企业中的传统产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注重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制造品质和企业竞争力;通过投资项目转移产能和合作,利用技术、管理、产品等优势进军海外,获取更大发展空间和优势。   

7.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明确了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共同参与、标本兼治六项原则。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完善产权制度,标志着我国坚持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伟大实践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广大民营企业安心专心用心谋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  

• 8.提出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的高度重视。     

 9.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去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提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亲”“清”两个字。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交往是经常的、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种交往应该为君子之交,要亲商、安商、富商,但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红顶商人”之间的那种关系,也不能搞成西方国家大财团和政界之间的那种关系,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要求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必将激励广大党政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又守住底线不以权谋私;同时,也必将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做到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新贡献。